周 天
作曲家
周先生的管弦樂作品完成了兩件重要的事情:它們提醒我們如何從從前到達現在,並通過向那些可能已經被遺忘的貢獻者致敬來延續歷史。”
—大衛·梅爾施泰因,《華爾街日報》
華裔作曲家周天1981年生於杭州,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附中、柯蒂斯音樂學院(學士)、茱莉亞音樂學院(碩士)、南加州大學(博士),師從著名作曲家珍妮佛·夕格頓和克里斯托弗·勞斯。2018年,他憑藉《樂隊協奏曲》獲第60屆格萊美獎“最佳當代古典音樂作曲家獎”提名,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華人。2019-20樂季任上海交響樂團駐團藝術家。2019年獲北京國際音樂節“年度藝術家”獎。2022年獲美國樂隊指揮協會頒發的蘇薩-奧斯特瓦爾德作曲獎,成為該協會成立66年以來獲獎的首位亞洲人。現任密歇根州立大學音樂學院終身教授。
周天的音樂風格清新簡練、手法嫻熟,注重唯美與技術的結合。他的作品在求新的同時保持了很強的古典音樂傳承——強調旋律、和聲、復調的發展與創新,注重演奏者的表達。美國《號角雜誌》樂評稱他的音樂“精美絕倫,完全令人滿意”;《辛辛那提問訊報》稱之為“令人驚嘆,華美的新印象派”;《費城音樂會樂評》稱其為“21世紀全球多元文化主義的典範”。
主要作品包括《樂隊協奏曲》(路易·朗格萊指揮辛辛那提交響樂團首演)、大提琴協奏曲《水袖》(王健與杭州愛樂樂團、新加坡交響樂團首演)、《禮獻》(余隆指揮上海交響樂團首演;紐約愛樂樂團美國首演)、《創見》(為洲際鐵路建成150周年而作;舊金山交響樂團、紐約愛樂樂團上演)、小提琴協奏曲《夜途》(上海艾薩克·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委約作品;呂嘉指揮上海交響樂團首演)、《小提琴與中提琴二重協奏曲》(諾亞·本迪克斯-巴格利,姚姍姍与杭州愛樂樂團首演),《九成宮》(奧斯莫·萬斯卡指揮明尼蘇達管弦樂團首演)、《紋》(陳美安指揮辛辛那提交響樂團首演)、《長笛協奏曲》(美國“總統專有樂團”委約)等。與他合作的知名音樂家和樂團還包括:梵志登、王羽佳、曼弗雷德·霍內克、揚·馬林、尤利安娜·阿芙蒂耶娃、倫敦愛樂樂團、馬勒室內樂團、匹茲堡交響樂團、墨爾本交響樂團、巴斯克國家管弦樂團、香港管弦樂團、中國愛樂樂團、廣州交響樂團、多弗弦樂四重奏、香緹克利爾合唱團等。他的作品多次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和林肯藝術中心、華盛頓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、坦格烏德音樂節上演。他曾應邀在柯蒂斯音樂學院、普林斯頓大學、上海音樂學院和天津茱莉亞學院等院校講學。
格萊美獎提名,創造歷史
周天憑藉《樂隊協奏曲》(Concerto for Orchestra)榮獲第60屆格萊美獎“最佳當代古典音樂作曲家獎”(Best Contemporary Classical Composition)提名,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華人。辛辛那提交響樂團和音樂總監路易·朗格萊憑藉《樂隊協奏曲》的作品錄音獲“最佳管弦樂團”(Best Orchestral Performance)提名.
“最佳當代古典音樂作曲家獎”專為當代作曲家而設,授予在過去25年中創作的,並在過去一年中首次出版發行的當代古典音樂作品。該獎曾頒給過古典音樂最受尊敬的作曲家:科普蘭(1961)、史特拉文斯基(1963)、潘德列斯基(1988)、武滿徹(1995提名)、伯恩斯坦(1991)、梅西安(1996)、布列茲(2000)、約翰克里格里亞諾(2009)等。
世界首演:小提琴與中提琴二重協奏曲
《小提琴與中提琴二重協奏曲》(Double Concerto)由諾亞·本迪克斯-巴格利(小提琴),姚姍姍(中提琴)与楊洋指揮杭州愛樂樂團在其2024/25樂季開場音樂會中首演。
作品通過《奏》(Play)、《詠》(Aria)、《聚》(Rendezvous)三個樂章,讓兩位獨奏家進行一場充滿活力的對話,在合作與競爭之間來回切換。雖然每個樂章的副標題暗示了它們的情緒,但整個作品植根於非敘事性音樂的傳統,體現了「絕對音樂」的概念。
世界首演:小提琴協奏曲《夜途》
小提琴協奏曲《夜途》(Night Tour)由上海交響樂團委約,作為第三屆上海艾薩克·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的指定作品,由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小提琴家演奏。作品從一個深夜的車站中獲得啟發,透過音樂描繪了充滿光明與希望的三個夜間片段,並力圖在弓弦之間展現獨奏家與樂隊在協奏、合奏、競奏中的相互交融,迸發出無限張力.
首演:林瑞沣(大賽獲獎者之一),上海交響樂團,指揮:呂嘉
世界首演:長笛協奏曲
《鸢尾花》(Irises)、《隨想曲》(Capriccio)、《抒情調》(Arioso)、《托卡塔》(Toccata)這四個樂章構成了周天全新的《長笛協奏曲》,一部通過探索長笛悠久歷史和多樣音樂風格而創作的作品。從寧靜的冥想到粗獷的和聲,再到狂野的節奏,該作品不僅深受傳統音樂的影響(如巴洛克風格的舞曲),還充滿了中國民族音調,甚至是爵士樂的氣息。作品由7個美國樂團聯合委約,由咪咪·斯蒂爾曼與美國“總統專有樂團”(The President’s Own United States Marine Chamber Orchestra)首演,指揮:傑森·費蒂格。
《管樂交響曲》獲蘇薩-奧斯特瓦爾德作曲比賽大獎,創造歷史
《管樂交響曲》(Sinfonia)榮獲2022年美國樂隊指揮協會蘇薩-奧斯特瓦爾德作曲比賽(Sousa-ABA Ostwald Composition Contest)大獎。該獎項是美國管樂隊領域授予作曲家的最高獎,以美國著名作曲家約翰·菲力浦·蘇薩命名,每年只有一位作曲家獲獎。周天是該協會成立66年以來獲獎的首位亞洲人。《管樂交響曲》長約20分鐘,由13所擁有一流管樂隊的美國大學聯合委約。
大提琴協奏曲《水袖》
大提琴家王健與多個一流樂團合作上演周天的大提琴協奏曲《水袖》(Flowing Sleeves),包括新加坡交響樂團、香港管弦樂團、中國愛樂樂團(樂季開幕)、上海交響樂團(樂季開幕)、廣州交響樂團(樂季開幕)等。
“這部大提琴協奏曲是周天獲格萊美獎提名後創作的首部作品,被題獻者、大提琴演奏家王健認為,這是能夠和德沃夏克、艾爾加同類體裁相提並論的偉大創作:“這首作品的色彩、元素非常現代,但一听就知道是在說中國、中國故事;他的手法、根基非常嚴謹,可以作為作品分析的範本…”
作曲家周天為這首協奏曲寫下了非常精彩的樂隊部分,他的交響性與前輩作曲大師相比不遑多讓,但敘事的句法、文化的調性則是純然中國的,然而樂隊演奏起來卻不見絲毫的“尷尬”。周天的作品在美國獲得過這樣的評價:“(周天的作品)提醒我們如何從從前到達現在,並通過向那些可能已經被遺忘的貢獻者致敬來延續歷史。”換句話說,周天的作品,正是用東西方都能認同的語言,來述說中國故事的文化傳承。 ”
—《音樂周報》樂評
“他的音樂語言豐富,華麗,有著無限的變化,有時甚至美麗至極…這部作品值得成為大提琴協奏曲的經典之作。 ”
—馬克·羅切斯特,新加坡《海峽時報》樂評
《創見》
管弦樂《創見》(Transcend)由13支美國交響樂團聯合委約,為洲際鐵路建立150週年而作。
洲際鐵路在美國歷史中被譽為與“阿波羅登月”相提並論的創舉,被BBC評為工業革命以來七大工業奇蹟之一,於1869年在一萬四千多名華工的辛勤幫助下得以完工。它連接了東西兩岸,從而改變了美國的歷史、經濟與文化格局,並對華人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。
管弦樂《創見》通過《脈動》(Pulse)、《諾言》(Promise)、《奇蹟》(D-O-N-E)三個樂章,用音樂講述了華人在外奮勇拼搏,創造奇蹟的滄桑英雄史。作曲家將中國民族音調與管弦樂強烈的衝擊力結合起來,在《奇蹟》這一樂章中,更將當時鐵路完工時向全世界發出的摩斯電碼“D-O-N-E”的節拍轉換成樂曲的主題,加以發展並推向樂曲的高潮。
2023-24樂季,《創見》將由舊金山交響樂團、紐約愛樂樂團等相繼上演。
YouTube requires VPN for visitors in mainland China. We apologize for the inconvenience.
Recent & Upcoming highlights
Jaap Van Zweden · Louis Langrée · Manfred Honeck · Long Yu · Lü Jia · Robert Treviño · Noah Bendix-Balgley · Yulianna Avdeeva · New York Philharmonic · London Philharmonic · San Francisco Symphony · Mahler Chamber Orchestra · Pittsburgh Symphony · Cincinnati Symphony · Minnesota Orchestra · Baltimore Symphony · Toronto Symphony · Melbourne Symphony · Basque National Orchestra · "The President's Own" US Marine Band · Osaka Philharmonic · Shanghai Symphony · Guangzhou Symphony · Jasper String Quartet · Mimi Stillman · Chanticleer · Verbier Festival...
“absolutely beautiful, utterly satisfying”
“精美絕倫,完全令人滿意”
FANFARE (號角雜誌)
“Works like Mr. Zhou’s orchestral piece accomplish two important things: They remind us of how we got from there to here, and they refine that history by paying belated tribute to contributors who might otherwise be forgotten.”
“周先生的管弦樂作品完成了兩件重要的事情:它們提醒我們如何從從前到達現在,並通過向那些可能已經被遺忘的貢獻者致敬來延續歷史。”
THE WALL STREET JOURNAL(華爾街日報)
“The musical language was rich, opulent, luxurious, infinitely varied and, at times, profoundly beautiful…This was a lovely performance of what deserves to become a classic of the cello concerto repertory.”
“他的音樂語言豐富,華麗,有著無限的變化,有時甚至是美麗至極…這是一部作品值得成為大提琴協奏曲的經典之作。”
The Straits Times (新加坡海峽時報)
“a prime example of 21st-century global multiculturalism”
“21世紀全球化文化多元主義的極佳範例”
Broad Street Review (費城音樂會樂評)
“他的交響性與前輩作曲大師相比不遑多讓,但敘事的句法、文化的調性則是純然中國的,然而樂隊演奏起來卻不見絲毫的“尷尬”。周天的作品在美國獲得過這樣的評價:“(周天的作品)提醒我們如何從從前到達現在,並通過向那些可能已經被遺忘的貢獻者致敬來延續歷史。”換句話說,周天的作品,正是用東西方都能認同的語言,來述說中國故事的文化傳承。 ”
《音樂周報》樂評